「華裔學志漢學中心」成立之歷史背景及沿革
華裔學志研究中心(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的成立,與北京輔仁大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美國本篤會賓夕凡尼亞州聖文森會院院長司泰萊(Aurelius Stehle, 1878-1930)與英斂之(1867-1926)成立了「輔仁社」,又名「國學專修科」,英文名為MacManus Academy of Chinese Studies,該社即為北平公教輔仁大學的前身。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聖言會接辦北平輔仁大學。當時聖言會輔仁大學團體的聖言會第一位漢學家鮑潤生(Franz Xaver Biallas, 1878-1936),以及聖言會會士如顧若愚神父(Herman Köster, 1904-1978,另一中文名字為顧成德)等人均對漢學研究表現出相當的興趣。因此,自輔仁大學成立以來,許多對中國文化研究相當熱衷的西方漢學家,便以北京輔仁大學為漢學教學及研究的重要場所,並以其外文學術期刊Bulletin of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即《輔仁英文學誌》為討論的園地。聖言會接辦輔仁大學之後,負責輔大校務工作的鮑潤生博士尤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他在德國的萊比錫、巴黎、及柏林等地完成學位論文後來到中國,並於一九三三年受邀至輔仁大學。為了集結這些漢學家的研究成果並更加強推動漢學研究,乃於一九三五年創辦一個以漢學研究為中心特色的學術性刊物-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一九五五年後因不再於北京輔仁大學出版,故簡名為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自此,以Monumenta Serica(簡稱MS)為名之學術期刊便應運而生,而華裔學志研究院亦以此為名(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為拉丁文,中文翻譯為「絲域的史跡」,其中「絲域」二字代表中國,因此可解釋為「華夏文化的紀錄」。該刊名即已標示了這份刊物的目標與宗旨,即把中國文化歷史的遺跡介紹給西方人。當時的輔大校長陳垣(1880-1971)十分重視這份刊物,並為之確定中文名稱為《華裔學志》並沿用至今。
《華裔學志》從一九三六年起開始出版第一期,並由鮑潤生神父擔任主編。從第一期的目錄即可看出,主編對於中國文化的任何一個面向均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可說是一個關於傳統中國文化的所有方面的雜誌。負責中國方面的副主編是以中國和西方文化交流史的開拓性著作著稱於學術界的陳垣、張星烺(1888-1951)、沈兼士(1887-1947)、以及英千里(1901-1948)。負責歐洲方面的副主編則由比利時的蒙古學研究者Antoine Mostaert, C.I.C.M (1881-1971)、A. von Staël-Holstein、Gustav Ecke (1896-1971)、以及Ernst Stierlitz(1902-1940)等人負責。
當期待已久的《華裔學志》創刊號問世之時,鮑潤生神父卻驟然辭世。當時的輔仁大學校長暨人類學家雷曼(Rudolf Rahmann, 1902-1985)卻一肩挑起主編的工作,並由於許多支持鮑神父的朋友們的繼續幫忙,讓《華裔學志》的理念得以延續。但由於時局的動盪,中國內亂加上中共接管中國大陸之際,《華裔學志》乃於一九四八年起暫時停刊,並於一九四九年遷至日本。遷日之後,於一九五四年方得以於東京復刊,並由卜恩禮(Heinrich Busch,1912-2002)擔任主編。一九五七年《華裔學志》的編輯部遷至日本名古屋聖言會主辦之南山大學,並於該校設立研究所。
一九六三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們,特別是中國考古學者Richard Rudolph教授的邀請之下,華裔學志研究院便從日本遷至美國,併入該校的東亞語言系。一九七二年華裔學志研究院再遷至德國的聖‧奧古斯丁(Sankt Augustin),其編輯部先歸入德國北方聖言會之著名的人類學研究所Anthropos。該地既設有一所聖言會的傳教學研究所(das Missionswissenschaftliche Institut)、神哲學院以及修院。而後華裔學志研究院-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更成為獨立的研究機構。定居於聖‧奧古斯丁之後,華裔學志研究院的成員,特別是卜恩禮、彌維禮(Wilhelm Müller)、以及馬雷凱(Roman Malek)等人,除整理原有的寶貴藏書之外,更積極地加強圖書資料的蒐集,並設立了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其中,中西文圖書各有八萬餘冊,並收有中、西文縮微膠片開放讀者查詢。該圖書館的特色在於其中文方面的藏書,特別是關於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化方面的藏書數量,在德國可算名列前茅。馬雷凱神父則特別推動《華裔學志叢書》(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及《華裔選集》(Collectanea Serica)的出版工作。此外,在一九八八年,華裔學志研究院亦在聖‧奧古斯丁協助成立另一相關機構,名為中國中心-China-Zentrum e.V。其目的在於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加強基督信仰與現今中國文化(特別是其宗教傳統)之間的交融,並提昇德國對中國的認識與賞識。
雖然經過了輾轉的遷徙,讓《華裔學志》的出版計劃受到了相當的影響,然在另一方面,正因為她歷經了中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地,吸收了來自亞洲、美洲、歐洲、乃至澳洲等各地學者的觀點,《華裔學志》才得已成為國際間漢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二OO二年,位於台灣的輔仁大學為延續輔大在漢學方面的研究,並推動中西文化之交流,乃由天主教輔仁大學之外語學院與德國聖‧奧古斯丁的華裔學志研究共同設立一漢學研究中心,定名為「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 (Monumenta Serica Si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另名為Monumenta Serica Taipei Office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華裔學志分部」),並商討更進一步的合作計劃。德國聖‧奧古斯丁的華裔學志研究院與本「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將本著《華裔學志》的編輯群們在北京輔仁大學所懷抱的宗旨,繼續推動校內外的漢學研究,並透過台灣漢學家們在漢學研究所做的努力,加強中西方漢學家之間的溝通與對話。